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刘亚声:举全社会之力关爱病患老人
时间:2020-07-06  作者:沈静芳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刘亚声代表在病房工作。

刘亚声代表与老人交流。

“老、病相连,作为一名从事医疗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与老年群体打交道的机会很多,也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奋斗在医疗工作第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亚声,曾先后两次就医疗养老问题向全国两会提出建议,“在白发浪潮中,树起医疗养老的旗帜,我一方面要大声疾呼,另一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一份建议与一位奔跑的老人

刘亚声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她到社区为一位老年患者服务时同事抓拍的。照片拍摄于初春时节,北方仍是一片寒意,但照片中的一位老人却跑得满头大汗。原来,听说社区有专家上门服务,她急匆匆赶了过来,还拿着不久前的体检单,老人说,听听专家的意见才能安心。

“中国已经是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兴安盟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4.5%,随着城镇化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而那里的医疗条件更差,群众对于养老时的医疗需求更加强烈。”从这位奔跑的老人身上,刘亚声体会到了医疗在养老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刘亚声撰写了关于鼓励公立医院开放医疗资源开展养老服务的建议。在这份建议中,她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养老机构形式单一化;居家养老质量低;养老护理人员不专业;监管制度缺乏等等。她表示,通过开放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资源,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和城乡卫生机构服务设施对接,可以更好地满足百姓看病居家养老的需求,是更好推进医养结合的程序做法。

针对这份建议,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商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答复称,国务院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整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西医药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为了推动国家部署在基层的落地落实,刘亚声成为乌兰浩特市社区医疗志愿者,每个月都要有几天走下去为各个社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社区的老人们都盼着刘亚声来,他们也最乐意和她唠唠心里话。刘亚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只是尽己所能,做自己该做的事。

思考千千万万个痴呆老人的养老问题

刘亚声曾多年从事神经内科工作,临床中接触过很多痴呆老人,身边同事也经常谈起家中有痴呆老人的无奈甚至痛苦,但直到真正照顾痴呆老人后,她才深切地体会到“不容易”三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2018年10月31日,刘亚声年逾八旬的父亲散步时被电动车剐倒致左腿骨折,虽然经过微创手术治疗,但只能靠轮椅代步。之后,老人先后五次住院,从焦虑发展为整日不睡,逐渐不认识家人,不能正常交流,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然而,即使是这样,上天也没有给老人更多的时间。年前,刘亚声的父亲去世了。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从医20余年的刘亚声处理完老人的后事,作为专家组成员,带着深深的悲伤又冲到了防疫第一线。

刘亚声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老去,而有尊严的老去,是很多老年人的愿望。但如果患上老年痴呆症,老年人的生活将变成“难题”,无端猜忌,莫名生气,身陷绝望,忘记重要的事情,不认识身边的亲人,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有痴呆老人的家庭,则需要承受经济、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因看到父亲痴呆的样子,我害怕衰老,害怕活得太久,害怕像父亲一样谁都不认识,害怕折磨亲人成为亲人的负担,可能有痴呆老人的家庭的儿女都有过我这种类似的想法。”刘亚声更多地思考痴呆老人的养老问题,这也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共有的期待。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两会开得有些迟,但更多在医疗一线忙碌或是处于隔离期的刘亚声到一线调研的时间并不多。

“我就想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我作为病人家属的体会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刘亚声在隔离期就开始写这份与众不同的建议,她把对父亲的思念倾注于笔端。

把对父亲的深情融入代表建议的字里行间

今年全国两会上,刘亚声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关注和完善老年痴呆人群养老问题的建议》。她在文前写道,这次我重提养老问题,不仅作为一名医生、一名人大代表,也作为一名痴呆老人的女儿,期望社会广泛关注老年痴呆这一群体的养老问题。

记者采访过很多代表,也看到过代表们撰写的不少建议,但从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建议,文字朴素字字深情——里边讲述着自己的经历与故事,里面也饱含着企盼与期待。

刘亚声在建议中提到,中国痴呆患者超过1000万人,其中60%为阿尔茨海默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5%,80岁以上发病率超过30%,预计到2050年,中国痴呆患者将超过2000万。

刘亚声建议,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孝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利用重阳节开展系列活动,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深入人心,使留守、独居老人能得到邻里的帮助和关爱;利用教育类节目,让大众认识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避免一些家庭误以为老人无理取闹或只是年老的表现,从而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护理”,规范流程和收费标准,解决失能人群就医不便的困扰;社区医生与痴呆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建立起密切联系,除帮助其解决一般性医疗问题,也成为老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桥梁和纽带,方便老人准确快速的就诊;规范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强化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及从业能力水平;加快医药研发,希望医药界继续发扬创新精神,让老年痴呆症成为可治愈疾病,给老人一个健康、幸福,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加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机器人不存在人类的疲劳,不会失去耐心,而且可以具备人类达不到的力量,智能机器人替代或帮助照顾痴呆老人应该是很好选择。

“天若有情天亦老。谁都无法阻止老之将至,因此,我将一直关注养老话题。”刘亚声表示,希望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让所有人尊重、爱护痴呆老人,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老”该有的快乐和幸福。

最特写

刘亚声,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本报记者沈静芳)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