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丁红娟:推动地方历史文化走进“梦想课堂”
时间:2019-08-05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1989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至今已经30个年头了。按三年一届算,30年间我已经送走了10届学生。这30年,我从一名英语教师,成长为副校长,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百年树人的初心。

先后当选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委员、重庆市人大代表后,我最关心的还是教育问题。我工作的重庆市第三十中学校,是重庆市内一所普通的高中,生源大多来源于辖区周边。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便成为了城中的“留守儿童”。生活中除了学习,没有什么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枯燥乏味不说,还有潜在的安全风险。

为了帮助学生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文化素养,从2014年开始,我便与重庆歌剧院、国泰艺术中心等联系,建议其为学生们开办专场音乐会——让学生们走进音乐厅、戏剧院等艺术天地,欣赏艺术表演,零距离接受艺术熏陶。这项活动执行至今,数千名师生聆听了包括重庆知名音乐家、二胡演奏家刘光宇在内的多名艺术家的演奏,亲身感受到艺术的洗礼。

“走进音乐厅”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让我十分振奋,进而继续思考,如何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巧借外力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全市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主任接待日活动中,我提出应该推动地方历史文化走进课堂活动,让下一代熟知重庆、爱上重庆。“历史悠久的城市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而重庆就是这样的城市。”我在发言中说道。

令人感动的是,我的建议得到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的认真办理,以及相关各方单位的大力支持。先是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梦想课堂”建了起来。后来,在重庆新课改以后,又开拓了罗斯福少儿图书馆、科技馆、烈士墓、红岩村等充满区域文化的校外研训课堂。通过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内涵,让重庆市的孩子们尽可能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好地融入地域文化、融入生活。对这样的结果,我很欣慰。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更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2017年,针对师范教育和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我以渝中区政协委员的身份,向渝中区政协提交了《借助渝中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平台

完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提案。建议以教师教育需求为导向,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分管部门、地方研训机构和基层学校”五位一体、联动共赢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动格局,形成“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发展”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特别是由渝中区和西南大学联手共同打造全国教师教育高地。

让人欣慰的是,这一提案不久就被列为渝中区政协重点督办提案。针对提案中列出的“职前教育要重视生源质量、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开发优质课程、加大培训的监管力度、制定科学的激励奖惩文件和后续跟进体制、增设系统的脱产进修机会、建立教师个人档案”等8条建议,渝中区政协认真研究,通过走访辖区内中小学和西南大学,不断沟通对接,最终推动了提案的落地,按照“共建协议”,确定了新进教师“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过关、五年成才”的五年行动计划。

(丁红娟/口述 本报记者李立峰 通讯员陈虹宇/整理)

(丁红娟系重庆市人大代表,渝中区政协委员,重庆第三十中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