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余彬:唱好乡村旅游这首歌
时间:2020-07-20  作者:周雅丽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余彬(右一)和乡亲们合影。

余彬(右一)查看危房改造情况。

记者日前电话联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党支部书记余彬时,他正在前往村民家的途中。“前面信号不好,忙完了我给您回电话。”余彬告诉记者,他要去的村小组距离村委会有点远,“要绕路,有30多公里。”

按照当地政府统一安排,该村小组的14户村民将于近期搬迁到集中安置区。这段时间,余彬一直在安置房建设现场查看施工进度。搬迁在即,余彬担心村民还有困难,要再去村民家里看一看。“易地搬迁后,老人和孩子生活、读书更方便,青壮年劳动力除了正常外出务工,还可在村里搞旅游开发。”余彬说。

接触过余彬的人都知道,他三句话不离旅游开发。当然,熟悉余彬的人也都知道,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长板桥村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30公里,村民全部为彝族。以前,村民主要靠种土豆、玉米、荞麦等农作物为生,一年一亩地只能收入1000多元,除去种子、肥料等成本,所余不多。当时还是普通村民的余彬不甘心“低收入”,壮着胆子尝试各种增收的路子。

依托邛海-螺髻山旅游环线,安哈彝寨仙人洞景区等优势旅游资源,当地政府计划按照“彝家第一寨”定位对长板桥村进行规划打造。面对机遇,2015年初,余彬着手计划开办彝家乐。没有本钱,他就向亲友借。2016年10月,余彬的“螺岭彝家”正式营业。很快,余彬还清了借款且小有盈余。余彬的彝家乐红火了,周边村民家里的猪、羊、鸡、土豆、玉米等都能就近卖给余彬,农产品的销量和价格都有所提高。很快,这个带动村民致富的小伙子赢得了村民的认可。2017年,余彬当选长板桥村党支部书记。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余彬注重发挥“领头雁”作用,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全村已经兴起67家彝家乐,人均年收入也从最初的千元左右,达到了如今的超过1万元。余彬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支书”。

传统彝家乐主要提供餐饮、住宿服务,“长板桥村彝家乐的特色是安哈烧烤和绿色农家菜”,余彬支持彝家乐经营者不断改进烹饪技术,打响“彝家第一寨”乡村美食名片。他还鼓励村民在彝家乐经营中加入彝绣、草编等,让游客在亲近彝家生活中获得乐趣。“要把彝家乐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彝族风情驿站,让游客在吃彝家餐、住彝家寨、干彝家活中全面体验彝家民俗风情。”余彬还希望出售彝绣、草编等纪念品,为村民带来新的旅游收入增长点。

“受疫情影响,今年村里的游客大幅减少,村民旅游收入只有往年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我们还是充满信心。”余彬说。面对疫情,余彬更加注重让村民做好彝家乐经营、管理,他说,“不能因暂时的经营困难而降低服务水平,口碑坏了再弥补就很难了。”同时,他也利用一切机会加大“彝家第一寨”的宣传,“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螺髻山下有个很有魅力的彝族村寨。”余彬还把接受媒体采访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旅游“带货”。“我是人大代表,常有媒体采访。一开始,我心里还有顾虑,后来想通了。如果通过媒体采访,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村,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对彝族乡亲来说也是一个好事情,”余彬说,“当然,游客来了,我们一定会想办法把他们留住,让他们下次还想来。”

近两年,村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但我觉得还不够,”余彬说,“我们这里水资源丰富,如果能开发消暑、漂流等更多体验类项目,一定会拥有更多市场。”他甚至悄悄设计好了游览路途、停车场等等。他希望政府能加快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为乡村旅游注入更多活力。余彬坦言,只要唱好了乡村旅游的这曲发展之歌,彝族老乡奔小康不是梦。

(本报记者周雅丽)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