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石光银:一定要把沙治住、林造起
时间:2020-09-14  作者:王晓琳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2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历经千辛万苦,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石光银(右一)向十里沙村的贫困户了解辣椒收成情况。

石光银(右三)同十里沙村村干部一起,查看合作社养牛情况。

不久前,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消息称,陕西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

在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坏水”“寸草不生之地”。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榆林市定边县原海子梁乡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治沙。

为了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扭转“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历经千辛万苦,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扔了“铁饭碗”去治沙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子梁……”曾经流传的这一段顺口溜,将石光银家乡的贫困展露无遗。

在石光银的童年记忆里,漫天肆虐的风沙吞噬着庄稼和房屋,乡亲们总是被风沙撵着跑,父母无奈下带着他搬了9次家。7岁那年,石光银和邻家5岁的男孩虎娃在野外放羊时,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三天后,家人在30里外的内蒙古牧民家里找到了石光银,而曾经活蹦乱跳的虎娃却不知被风沙埋到了哪里,再也没有回来……这些痛苦的经历让石光银恨透了风沙,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

但制服“沙魔”哪有那么容易。世代饱受风沙之害的乡亲们都束手无策,石光银却偏偏要站出来“扭转乾坤”。“我们村自然条件很差,既有沙窝子,又有碱滩地。小时候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像树皮、玉米芯子、糠、沙柳籽,这些我都吃过。”石光银说,一场风沙,能把新入地的种子吹得颗粒无存,把茁壮的秧苗吹得秆断叶无。就算是一般的年景,地里的庄稼也得种个三四茬才行。这让石光银坚信,如果不治沙,这里什么产业都发展不了。

终于,机会来了。198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那会儿我在海子梁乡农场当场长,这在当时可是‘铁饭碗’,一个月工资四五十块钱。但看到文件的那一刻,我知道想干的事情来了。”石光银说。

石光银要扔了“铁饭碗”去治沙!这在家人和乡亲们眼里简直是“疯了”,好多人嘲笑他是傻子、是“石灰锤”。但石光银认准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这一年,他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了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恶沙不除,我枉活一世!”从此,石光银一头扎进茫茫沙海,治理荒沙、植树造林,“想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就一定要把沙治住、林造起!”

大战狼窝沙

要治沙,不是仅有一腔热血便可成事,资金、劳力短缺等问题都是横在石光银面前的“大山”。

为筹措资金,石光银咬咬牙,把家里赖以生存的84只羊、1头骡子卖了。其他被说动一同治沙的乡亲们也纷纷变卖家畜,大家东借西凑,终于凑够了买树苗的钱。

就这样,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在承包的3000亩荒沙地上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杨树。这一年天公作美雨水好,树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治沙首战告捷。

随后,石光银又一鼓作气与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但这5.8万亩荒沙中,有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难度最大的特大沙梁——狼窝沙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地表温度夏季高达60多度、冬季低至零下40多度,要在这里把树栽活,难度可想而知。

1986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拉开了“大战狼窝沙”的序幕。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庵子。风吹、日晒、沙烤,大家的脸都被晒得黝黑,嘴上起火泡,眼里布满血丝。

然而,这年十多次六级以上大风致使栽上的树苗90%被毁,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石光银强忍着悲痛,鼓舞大家振作起来。第二年,他又带领大伙儿干了一个春天,哪想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石光银不屈服,他意识到“治沙不能蛮干,也要讲高科技”,于是吸取教训,到其他地方学习治沙经验。1988年春,他带领乡亲们第三次奋战狼窝沙,采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终于取得了胜利,树木成活率达到80%。

看到从沙窝里出来时如同“野人”般的石光银,妻子心疼地放声大哭。

向沙漠要效益

就是凭着敢想敢干、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石光银带领乡亲们让肆虐的黄沙一步步向绿荫低头。三十多年来,他们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

但石光银清楚,要想持续推进治沙事业,必须“向沙漠要效益”。

经过几年的摸索,石光银及其团队研究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带领当地百姓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苗木培育、畜牧养殖、休闲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先后办起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等10多项经济实体,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2018年,石光银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石光银提出了延长退耕还林期限,增加退耕还林面积,加大退耕还林投资的建议。“造林不容易,破坏可快了,还是要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石光银说,生态治理重在群众受益,难在常态化管护,建议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再加大力度。

今年以来,通过不断走访调研,石光银发现,自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到期的生态林将被纳入国家公益林,这样一来补助标准远远低于种粮补贴,很容易引起毁林复垦的发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石光银提出,把退耕还林补助按照粮食直补方式发放。“通过这样加大投入,把群众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也就没有人去干毁林复垦的事,退耕还林的状态也能延续下去。”石光银说。

自己不肯歇一歇,还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治沙,年近七旬的石光银语气坚定地表示:“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活多长时间,治沙就用多少时间!”

最特写

石光银,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

(王鑫/摄)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