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马慧娟:让文化清风吹拂乡村沃野
时间:2020-11-30  作者:张宝山 吴艳丽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这位时常流露着亲切笑容、充满自信的回族妇女,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她今年40岁,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2010年开始,她在务农、打工之余,坚持用手机写作,发表了大量散文、随笔作品,被称为“拇指作家”。她的作品以书写乡土风貌为主,有多部作品集出版发行,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18年,马慧娟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在履职过程中,我将倾心为民谋幸福,不负人民对我的信任和重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扎根基层,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尽最大的努力做好百姓代言人,为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奔走呼吁,为乡亲们真正实现精神脱贫贡献力量。

为民代言,让更多农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闲暇时间,马慧娟经常来到村里挨家挨户探访,倾听大家的愿望和要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当看到村里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没人关爱的孩子,她总掩饰不住地心痛。这些孩子因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大多内心封闭、情感淡漠、性格孤僻,有的甚至已经辍学。针对这一现状,马慧娟经常自掏腰包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资料,送衣送物,同时呼吁社会爱心捐助。她给孩子们送去他们喜欢的书籍,在全镇多所小学进行爱心宣讲和励志教育,讲述学习求知、坚持梦想的重要性。

在2018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马慧娟建议国家要支持基层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让更多农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马慧娟介绍,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她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内容涉及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精神文明、普法宣传、儿童教育、青少年心理咨询、农村妇女创业、扩大特困生资助渠道等,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予以办理。

创办读书社,让乡亲们的精神“富”起来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这里的群众多是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搬迁而来,马慧娟也是其中一员。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沿着“生态立区、绿色崛起”“脱贫攻坚、增收富民”道路,红寺堡区谱写出“沙漠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创业歌,实现了脱贫摘帽。马慧娟在文章中说:“没有文化,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我希望让这里真正精神脱贫,解心灵之渴。”带着这样的心愿,马慧娟想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更想让自己热爱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她想成立读书社,不单纯是用来读书,她还想让不识字的村民来学习识字,让大家在这里学习互联网等先进技术。

2018年4月28日,红寺堡镇“泥土书香读书社”在玉池村挂牌成立,第一批社员20人,有两个人是文盲。苏发是其中一位,今年52岁,没读过一天书,但她鼓励自己的三个孩子好好读书。孩子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个个学业有成。两个女儿一个是中学老师,一个是护士,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现在,苏发想读书了,她说:“现在干什么都离不开文化,我不学识字,将来连孙子都没办法带。”她带着信心加入到读书社,盼望有一天可以拿起书本阅读。

在马慧娟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开始读书识字。她们不仅想看懂孩子的课业微信群,更想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马慧娟有了新想法,她想把这个读书社覆盖到全乡镇,让所有村子都成立起读书社,让大家相互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交流。

任重道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依托读书社,马慧娟曾牵头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但通知发出后,十万人口的大镇,报名者寥寥无几。最后通过动员鼓励,29人参加比赛。马慧娟略感失望,但转念又想:“我不能表现我的失望,我自己就是农民,多么理解他们此刻的犹豫和不安。我坚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早些年农村的生活枯燥,谁也不会想到文化这个概念。现在识字认字成了大家迫切的愿望,我们应该给大家点时间过渡。比赛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参与。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大家了解文化,让大家知道,其实,你也可以来试试!”

“文化进步,不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知识是财富,一切创新成果都离不开读书学习,归根到底要靠所有人去实现。”马慧娟说。在马慧娟看来,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体系,对于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意义非凡。今年“两会”上,马慧娟的目光依然聚焦乡村文化发展,提出加强乡村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建议划拨专款,提高文化协管员的待遇水平,设置专人专岗组织农民参加文化活动,帮助村民提升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

(新华社记者王鹏/摄影)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