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张兴海:保障金融支持和数据安全 推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
时间:2021-11-22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智能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重要一环。在发展智能电动汽车过程中,我认为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观,保障数据安全,对研发智能电动汽车的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保障金融支持和数据安全 推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兴海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智能电动汽车引领智慧出行

当前,信息孤立的传统汽车正在向充分互联的智能电动汽车演进。作为灵活的移动工具、关键的互联枢纽、重要的智能终端和绿色的储能供能装置,智能电动汽车正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以及智慧能源系统融为一体,成为智慧出行服务生态中的一部分。

在此前景下,智能电动汽车具备产生、采集和传输多源海量数据的能力:用户数据,蕴含个人偏好、经济状况、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隐私信息;物资数据,基于智能电动物流车服务信息可以勾勒出精准的社会资源调配图;车辆数据,与设计、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企业智能制造大体系直接联通;交通数据,与公路运输管理与城市治理能力紧密关联;能源数据,与能源供需设施配置和能源流动网络相互交融。

显然,智能电动汽车作为移动互联终端广泛涉及到国家数据安全问题。未来,搭载高清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大量智能电动汽车将畅行在各条道路,无时无刻不在感知和记录相关信息,并实时向云端服务器发送。数据安全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事关公民私人权益,而且危及国家网络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安全。

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的要求,把我国数据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尤其需要关注与各种关键性大数据息息相关的重点产业和产品。

保障数据安全

对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我认为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不排斥外资品牌智能电动汽车进入中国市场,但前提是守住数据安全的红线和底线。为此,应激励和促进自主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创新发展,形成多数汽车移动互联终端及各种相关数据都能自主掌控的局面,以捍卫国家数据主权。国家相关部门要从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的战略高度,筑牢汽车移动互联终端的数据安全防护墙,并支持自主品牌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我建议,国家从四个方面支持智能电动汽车发展。

第一,完善数据安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从法律层面强化数据信息监管。在数据安全立法执法方面,应充分考虑像智能电动汽车这样涉及诸多关键大数据的重点产业和产品,明确数据采集、存储和使用规范,限定敏感数据的掌控主体,建立责权明晰的监管机制,并支持本土企业强化数据管理方面的技术攻关与创新。

第二,支持自主品牌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探索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方案。智能电动汽车面临的数据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只能在其普及推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识别和探索。为此,应将数据安全作为新的必备指标之一,推动和扶持自主品牌着力发展三电(电池、电驱、电控)、智能网联等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尤其是加大对数据安全领域的研发投入。

第三,支持发展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为国家数据安全提供基础支撑。核心零部件是智能电动汽车快速推广应用和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加紧培育自主受控的智能电动汽车供应链,切实支持本土企业掌控智能增程系统、电池系统、电控系统、高清地图采集系统、雷达、高清摄像头、车规级芯片等智能化核心零部件技术。

第四,支持自主车企智能制造体系的发展,在企业层面实现数据流动的闭环。智能制造体系既是实现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规模化定制的根本保障,也是“从用户到用户”数据价值链闭环的管理中枢。为此,应强化对自主品牌车企实施智能制造升级的支持,并鼓励其不断提升多源数据的管控与增值能力。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智能电动汽车融合新能源、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智能工厂建设、核心零部件攻关、品牌推广等都需要巨额投入,且回报周期长,一般要两三年后才能有收效。

为此,我建议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汽车业转型升级的包容性,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层面加大对该类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在智能电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核心零部件攻关、品牌推广及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投入。

银行在对该类企业的信用评级中降低利润权重,或者给予该类企业3至5年的评级宽容期。其间,因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核心零部件攻关、品牌推广及智能制造投入而导致的当期亏损不予以降级处理、不降低企业授信额度。巨大的投入对企业当期报表的损益有直接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当期亏损。因转型升级投入而导致的企业当期亏损,与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亏损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此,银行应予以区别对待。

(讲述人:张兴海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李立峰)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