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秦光蔚:倾听土地的声音
时间:2022-04-25  作者:管莹 于广成 赖珊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秦光蔚(左四)带领科技人员为种植大户讲解葡萄种植技术

秦光蔚(左二)带领科技人员到江苏省响水县南河乡实地查看西兰花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利落的短发,明媚的笑容,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的亲和。踩上自行车,奔波在农田与办公室的“两点一线”;备着运动鞋,农民一个电话打来,随时准备下地干活……她总是保持着最饱满的状态,“大家都说我这个60后有活力,其实是我每天和农民打交道,心情好自然就显年轻了。”她笑着揭秘。

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但她说最喜欢的标签还是“大地的女儿”“土壤的医生”“农民的知音”。30多年来,她把青春和岁月奉献给广袤的盐阜大地,用智慧和深情耕种脚下的沃土。她就是秦光蔚,一位扎根土地的农业技术工作者,一位不停奔走为民代言的全国人大代表。

厚植沃土,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

说起与农业的缘分,秦光蔚回忆起小时候,在农业局工作的父亲经常骑车带着她穿梭于田间地头,满眼都是绿意,泥土的清香阵阵扑鼻。年龄渐长,父亲与秦光蔚谈及最多的便是化肥、种子、农药,父亲顾不上家,却对土地和农作物非常挂心。耳濡目染之下,1985年,秦光蔚考入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学校。

毕业后,24岁的她进入盐城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工作,循着父亲的脚步,踏上农业生产一线,一干就是30多年。参加工作后,秦光蔚常常跟着老师们下田,在一次次实地作业中越来越了解土地,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农业要发展,技术得先行。多年来,秦光蔚和她的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把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土壤改良。经过无数次摸索,逐渐形成一整套方案——通过深挖沟、综合运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方法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升土壤有机质。他们还以综合地力培肥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肥适用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切实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跬步不息,终致千里。在秦光蔚等一批批技术人员推动下,盐城市中低产田占比从80年代的80%至90%下降到40%以下,农田亩产水稻约1300斤、小麦约1000斤,产量大幅提升。

“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土壤改良史”,秦光蔚说,“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就要做到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质量,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身为农技推广研究员,她积极开展农技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实施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的平衡施肥项目、保护性农业项目,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6项,获发明专利1项。

成绩喜人,秦光蔚的脚步并未停歇。她将目光投向滩涂,带领团队在耐盐生物规模化生产技术上克难关、走新路,成功试验栽培了蓖麻、海蓬子、菊芋等耐盐作物,让昔日荒滩变成种植户们手中的“香饽饽”。

情牵“三农”,为乡村振兴不遗余力

工作近40年,她跑得最勤的地方是农村,关注最深的话题是农业,日常交往最多的是农民。2013年,秦光蔚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耕地保护,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全国耕地数量有‘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但对耕地质量保护却缺少硬性指标……”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的第一份建议,就是“关于尽快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建议”。看到第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增加了“提高耕地质量”的新要求,秦光蔚特别高兴。“我是农业领域的代表,知道农民非常关心粮食的产量,只有耕地质量上去了,粮食产量才是真正有了保障。”

履职10年间,她始终关心关注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围绕耕地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她用心用情调研,提交相关议案、建议30余件,不少建议议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数被采纳实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多年来,秦光蔚深入江苏盐城、泰州、淮安等多地的田间地头,调研耕地保护情况。近些年,她的脚步从江苏走向了我国的西南大山深处。她不仅参加了江苏省人大开展的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等立法调研,结合自身专业和多年耕地质量保护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还将目光投向祖国西南,跟随农业农村部到云南、四川开展全国植物保护体系现状调研,针对基层植物保护体系的组织机构、条件保障、作用发挥等方面提出建议。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1年,她提出的《关于推行“田长制”保护耕地的建议》成为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她还受邀参加自然资源部组织的“强化耕地保护”重点督办建议的线上座谈会,针对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瞄准盐碱地种质资源保护这一主题,她多次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农户和多年从事盐碱地改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并进行深入座谈。2022年全国两会上,她提出加快耐盐碱作物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建立好地方种质资源基因库,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等方面建议。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唯有高水平地履职尽责,才能不负重托。我要继续为农民奔走、为农民说话,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不负使命。”秦光蔚说。

携手检察,将公益保护进行到底

谈及检察工作,秦光蔚坦言:“过去对检察工作不甚了解,但这些年,我参加了各类检察活动十余次,可以说,我也是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

自2014年秦光蔚第一次参加检察工作座谈会以来,8年来,通过参加盐城市检察院组织的调研活动、听取江苏省暨盐城市检察工作情况通报、参与2020年黄(渤)海湿地公益保护检察研讨会、参加最高检2020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优秀答复文稿评选活动评审等,她对检察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提到检察工作,秦光蔚印象最深的,还是射阳县合德镇耦耕堂村的大变样。“记得有一次去射阳调研,经过耦耕堂村,看到到处是鸡鸭畜禽粪便,苍蝇满天飞,污水到处流,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后来隔了几个月再去查看整改情况,发现那边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空气特别好。”

“天蓝水绿”美景重现耦耕堂村,背后是检察机关的依法能动履职——射阳县检察院得知相关案件线索后,立即派员实地了解情况,针对该村近百家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向射阳县委报告。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相关部门达成耦耕堂村畜禽养殖无害化的整治方案,建成三级沉淀池51座,清理大小河沟104条,整治受污耕地600多亩。在后来的盐城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开放日活动中,秦光蔚对耦耕堂村治污成效赞不绝口,“现在环境恢复了,还没影响经济,为检察院点赞。”

近几年,秦光蔚持续关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提出的积极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规范化建设、加强公益诉讼法治宣传等建议均得到最高检的回应。“我研究土壤是保护生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也是保护生态,大家目标一致。希望今后检察机关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更好地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加大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力度,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司法作用。”她说。

最特写

秦光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本报记者管莹 通讯员于广成 赖珊)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