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杨会芳:心怀暖阳,逐光而行
时间:2025-09-08  作者:秦现平  来源:检察日报-声音周刊·风采
【字体:  

杨会芳和幼儿园小朋友做游戏。

今年3月,杨会芳参加全国人代会,为民生福祉发声。

在人生的舞台上,杨会芳一路追光,从扛起家庭重担的懵懂少女,到投身教育事业的辛勤园丁,再到为民生鼓与呼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在生活中勇敢追求梦想,用爱传递温暖,用责任担当使命,书写着多彩的人生华章。

苦难童年,扛起家庭重担

1994年,杨会芳出生在河北省曲周县侯村镇五塔村一个普通的家庭。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给她安排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母亲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生活无法自理。杨会芳6岁时,父亲突发脑梗死,导致半身不遂。

面对家庭的巨大变故,年幼的杨会芳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顾家人的重任,她开始学习为父母洗漱、做饭、喂饭、喂药以及收拾家务。每一项对于成年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而言,都充满了挑战。刚开始生火做饭时,她总是被烟熏得睁不开眼,却从不叫苦。

稍大一些,杨会芳就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跟着邻居去地里剥玉米、摘棉花,挣钱补贴家用。

生活艰难,杨会芳深知,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尽管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照顾家人,但她依然努力挤出时间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2012年,18岁的杨会芳被邯郸学院曲周分院学前教育专业录取。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杨会芳却高兴不起来——如果自己离开家去求学,谁来照顾父母?

经过几天几夜的深思,杨会芳决定,带着父母去上学。她在学校附近租下一个破旧的小院,收拾干净,将父母安顿下来,一边求学一边照顾父母。

每天清晨6点,当大多数同学还在睡梦中时,杨会芳已经早早起床,开始为父母准备早餐,喂饭、喂药。之后,她匆匆赶往学校上课。中午,她再赶回家,为父母做饭、收拾家务。晚上回到家,她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为父母擦洗身子、按摩,帮助父亲进行康复训练。忙完这一切,往往已是深夜。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杨会芳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她总是乐观阳光的,也从未主动跟人说起家里的困难。在校期间,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会芳带着父母求学的事被当地媒体报道,感动了很多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向她伸出援手,曲周县中医院主动联系她,将其父母接到医院的康复病房免费照顾、治疗。这些来自社会的关爱,温暖了杨会芳的生活,也让她坚定了用爱回报社会的信念。

投身教育,传递温暖与爱

2015年,杨会芳来到曲周县幼教特教中心实习,毕业后顺利通过面试,成为该校的一名代课老师。由于工作需要,也因为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杨会芳主动提出到特教部当一名康复老师。

特教部康复班里的孩子,大多是唐氏综合征患儿、自闭症患者或先天发育迟缓者。教育这些特殊的孩子,比教育普通孩子需要付出多几倍的耐心和努力。一个简单的动作和指令,往往要重复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孩子们才可能理解。他们还可能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哭闹不止,课堂秩序常常很混乱。但杨会芳从不沮丧、气馁,她始终笑着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孩子。

“看着这些孩子,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他们和我母亲一样,无法与人正常沟通,我必须试图理解他们,像照顾我母亲一样,关心关爱他们。”杨会芳说。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她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向特殊教育专业的优秀老师请教,观摩特教课堂,在假期学习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杨会芳的努力下,康复班许多孩子的语言、认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孩子甚至转到了普通幼儿园上学。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杨会芳心中激荡着喜悦和满满的成就感。

2020年,杨会芳通过公开招聘,成为曲周县凤凰幼儿园的一名正式老师。工作中,她始终关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并将特教经验融入普通学前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她发起“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家访200余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杨会芳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推动成立曲周县家庭教育联合指导工作站,积极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作为工作站和家庭教育讲师团队的主要宣讲人之一,她积极开展培训宣讲活动,用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培训家长,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合作。2024年,杨会芳开展培训宣讲50余场,致力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杨会芳还利用业余时间投身公益活动。她参加志愿服务,默默帮助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家庭贫困的学生,到养老院照顾孤寡老人。

从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小女孩,到如今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杨会芳感恩社会给予她的关爱和帮助,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履职尽责,为民生鼓与呼

2018年,杨会芳当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将自己日常关注的民生问题纳入调研计划,多次在河北省两会上就残障儿童康复救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等议题建言献策。

2023年,杨会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让她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能为更多的人发声。为了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她深入当地幼儿园、养老院、农村困难群众家里,认真倾听群众心声,详细记录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回到家后,她再查阅大量资料,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切实可行的建议。

对于特殊儿童,杨会芳总是格外关注。她建议完善特殊教育体制机制,让更多的特殊孩子能够有学上、上好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减轻家庭负担。”杨会芳说。

在履行代表职责过程中,杨会芳与检察机关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深切感受到检察机关在维护未成年人、特定群体权益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她了解到,在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权益保护的案件中,检察机关积极履行职责,在依法打击犯罪的同时,注重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通过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建立未成年人观护基地等方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对此,杨会芳说:“检察机关的这些努力,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和关爱,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检察机关还积极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通过督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切实维护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合法权益。“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工作,助力解决了一些特定群体生活中的难题。希望检察机关能够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特定群体受益。”杨会芳说。

结合自己在基层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杨会芳还建议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希望检察机关能够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方式,让法律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谈及未来,杨会芳说,她会继续在教师岗位上,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人大代表的履职道路上,为民生福祉不断发声,也会与检察机关携手,共同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美好未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杨会芳的故事,还在继续。

最特写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曲周县凤凰幼儿园教师 杨会芳

(本报通讯员秦现平)

[责任编辑:周蔚 朱晓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