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三位全国人大代表探讨新型传染病防控
时间:2020-03-09  作者:郭璐璐 窦晓峰 王丽丽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三位全国人大代表探讨新型传染病防控——

精准防控:数据库·预警·快捷


全国人大代表冯丹建议

建立病例数据库助力精准防控

本报讯(见习记者郭璐璐)近日,全国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一降再降,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接下来,要有序推进分区分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但在防范疫情反弹方面仍然面临不少管理难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建议,尽快建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形成城市疫区“画像”、疫区“作战地图”,为推进疫情精准防控提供支撑。据悉,目前湖北省人大已采纳该建议,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疫情防控期间,曾出现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后再次病毒检测呈阳性的情况。“治愈出院病例病情存在反复,表明仍然难以排除治愈患者仍有被感染和感染他人的可能性,需要对治愈出院患者继续进行跟踪医学观察,包括其本人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活动轨迹等。”不过,冯丹也坦言,当前对治愈确诊病人进行跟踪管理仍比较困难。

“必须尽快建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据库,做好确诊病例的精准跟踪服务,同时也要注意做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冯丹认为,统计确诊、疑似人员的信息,包括发病时间、治疗情况、出院后的活动情况以及是否复发等,应该是后期跟踪和防控的重点。如有确诊病人治愈后又复发,就可以根据其活动轨迹,快速给出可能接触的人员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隔离、预防等策略,将病情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针对病例库基础数据如何收集的问题,冯丹认为,一部分数据可以从各医院、隔离点采集,另一部分数据则需来自于社区,“要借此机会尽快实现社区数据入库。”原始数据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只需输入住址或姓名或电话、体温、身体状况、当日外出时间、所经历位置及其他所需信息即可。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只需进行检查,补充无力自行完成的人员信息即可。

收集庞大的基础数据,必然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但在冯丹看来前期工作是必要的。她说,这部分的工作量虽大,但与城市人口基本数据库结合,将会形成完整的城市疫区“画像”。各地区可以通过对高风险或中等风险的人群、区域进行重点标识与管理,绘制成疫情地图,为精准抗疫提供决策支撑。

通过疫情地图,一是可以围绕新出现病患区域迅速精准划定风险管控区域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提出高效应对管控策略。二是可以更好服务复工复产复学工作,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解决何时解封、企业何时复工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复工复学的风险。一出现反复,也可快速作出应急响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多数民众自觉隔离在家,但团购、药物、慢性病救治、社区服务等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人员交互情况。考虑到其中可能存有潜在的传染风险,冯丹认为,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高风险区域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有针对性地向高风险人群发放预防中药,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预防效率和精准性。

传染病防控应具备全局性、系统性的思维。“建成确诊病例大数据后,应及时与已有的智慧城市系统相连接,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联共享,特别是与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住房等各类大数据相关联。”她说,如此,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等形成更全面的疫情态势分析、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为政府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撑,比如对那些管理松懈的社区,加强红区消毒、强化社区封闭管理等。

全国人大代表李潞建议构建疾病预警报告公益平台

充分发挥基层医护人员预警哨兵作用

李潞代表(右)为病人做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本报讯(记者窦晓峰)“我建议从国家层面构建疾病预警报告公益平台,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潞工作压力倍增,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促使她边工作边深入调研思考我们应从这场战役中获得什么,怎样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全国动员抗击疫情,这次疫情同时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群众一条心,举国上下共同努力,目前看,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李潞代表向记者介绍了倡导构建疾病预警报告公益平台的初衷,疫情防控可谓国家治理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治理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此次疫情给我们敲响的头号警钟,当属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李潞表示,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不断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这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构建疾病预警报告公益平台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举措。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智能手机等终端数码产品普及率极高。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8.47亿,公共实时通讯服务技术也日趋完善。“可依托现有的已运行良好的平台系统,设计专有模块,开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进言献策’建议征集专项。”李潞认为,构建公益性质的第三方疾病预警报告信息平台的技术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建议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构建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疾病预警报告平台,并负责组织运行和日常维护,医护人员可申请实名注册,签署相关自愿协议。”李潞对自己的建议提出尽可能完备的设想,平台主要是作为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及疾控中心信息体系的有益补充,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医护人员预警哨兵作用,利用该平台对新发且未知的疾病尽快提供一线一手信息资料。如果同一地区同一时间上报的相似病例数量上升,即提示相关区域可能出现某种疾病,起到预警作用。医护人员可以早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医疗卫生部门及时启动公共卫生预案,将流行性传染病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李潞建议,将广大基层医护人员作为平台主要签约对象,覆盖社区、乡村医疗人员,重点是临床一线医生、护士。“因为基层一线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又是最早直接接触患者的人,具有及时发现、识别疾病的可能性。”李潞还为平台的界面设计提供了建议。平台应采用网络大数据,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疫情后,迅速以图表式、地图式等多种形式发布和更新动态数据,供广大医护人员查询。平台连接手机、电脑等固定和移动网络终端,操作系统要尽可能简洁方便。“报告人位置、所属医疗科室,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主要症状、密切接触者有无同样症状等,都应作为网上预警报告的必备要素。”

此外,李潞建议多措并举维护完善平台运行。首先,要考虑运行经费问题。由于平台常态化即时运行,具有无限延时的特点,需要政府投资和运营的公益性。其次,解决报告信息的倦怠性。由于信息平台发挥作用具有不确定事件性,相关人员应时常保持警觉,医疗和疾控系统应共同维护,如对签约人员定期培训,平台经常发布医疗卫生相关信息知识等。第三,考虑报告病例的可追踪性。由于保护隐私等原因,发现的疑似病例、患者可能缺失部分个人信息资料,需要基础医疗机构建立就诊患者详实信息,尤其是乡镇医院、社区诊所,都应建立和完善必备的信息保障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甘楚林呼吁

基层传染病防控能力亟待提高

摄于2019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到广西调研,甘楚林代表应邀参会并发言。

甘楚林(右三)到社区调研水污染防治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甘楚林(左二)对所在医院门诊医务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培训。

新冠肺炎的发生,让更多人开始意识到,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新型传染病对全球安全都是重大威胁,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灵敏快捷的防控体系。日前,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甘楚林。

记者:这次疫情好像是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想请教您的问题是:应如何去建设一个预警灵敏、信息快捷的针对新型传染病的预警、防控体系?

甘楚林:新型传染病对全球安全都是重大威胁,对整个人类都是很大挑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灵敏快捷的防控体系才行。建立这个体系,必然要求及时去发现新病原、确认感染源、明确发病机制,及早开展临床救治,进一步研发新型疫苗等。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建设科研院校和实力强的医院作为强大后盾之外,在基层做好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基层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包括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这些机构的能力建设对传染病防治体系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这些机构里面的医生对新发传染病保持极其高的警觉,具备强大的识别能力,能对新型传染病进行全面监测。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有不少地方传染病防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一些地方不太重视传染病一线机构建设,医生待遇相比其他科医生距离较大,搞传染科的医生在社会上的地位比较低,一般的医科大学生就业时不太愿意从事这个方面的工作,导致医院难以招聘到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总的来说,要解决问题,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重新考虑传染病战线上医疗人员的待遇问题,进一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在院校传染病专业建设方面加紧培养人才。

记者:您提到将人才吸引到基层传染病防治一线来,对此有什么更具体的建议吗?

甘楚林:目前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和其他科医生待遇相比,距离比较大,我想除了实行薪酬待遇多劳多得奖励之外,政策上还要给予倾斜,对传染病医护人员按照特殊职业标准给予特殊的保护,建议参照公安等战线对于高危岗位的工作津贴给传染科医护人员发津贴。此外,还可以考虑给他们上保险,使得他们能安心工作。

记者:在基层传染专科机构建设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甘楚林:目前县里面是没有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在部分地级市有传染病专科医院,但相当一部分地级市也没有,只是在综合医院开设了感染性疾病科。对机构建设,目前我们要做的是提高专科医院和感染性疾病科对突发传染病的应对和识别能力、防控和救治能力,要在人、财、物方面都能提升上来,这样能让他们有条件去完成在基层应当尽到的职责。

记者:对完善传染病的监测机制,您有何建议?

甘楚林:在整体能力提升的情况下,基层就有了发现新型传染病的能力,再一个,还要重视对新发传染病监测的网络系统建设,让新发传染病的数据和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上传上去、引起重视,双管齐下,一定能完成早发现、早隔离、早救治的目标。

(本报记者王丽丽)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