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全国人大代表印萍:科研与司法互动为公益诉讼助力
时间:2019-12-02  作者:  来源:检察日报
【字体:  

“从公益诉讼线索的发现,环境损害鉴定的评估标准,以及后续对环境恢复状况的跟踪监督,都是科研单位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又可以转化为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支持,我希望科研与司法互动,尽快搭建起海洋环保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平台。”

讲述人:印萍(全国人大代表)

我所从事的海岸带环境地质工作是探索人地之间关系的,研究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 影响过程和机制。比如,人为污染物对土壤和水环境影响,反之污染的水环境和土地生产的水产品和农作物对人类健康影响,长江流域开发活动、环境变化对河口海洋环境影响,以及海岸带围填海、海砂开采、渔业过度捕捞等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在开展的地质调查工作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环境损害问题,例如发现什么地方有人偷采海砂、破坏湿地、不合理围填海等,但是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损害程度评估的结果,一般是写到我们的调查研究专业报告中,很少及时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作为海洋和海岸带管理、整治和处罚的依据。能够为环境损害事件做些什么,是我们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结。

2018年我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我有了反映问题的渠道,我的愿望是把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议案和建议的形式提出来,推进立法,从而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找到了科研机构参与环境治理的路径

今年2月,我受邀参加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部署会。正是这次会议让我了解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并且找到了科研机构参与环境治理的路径。

会议提供了各省办理的典型案例,我注意到,从2016年到2018年,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增加了几十倍。短时间内案件量骤增,肯定需要技术支持。基于这个想法,我在会上就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中国地质调查局每隔10年或20年都会对河流、近海、远海地区进行一轮调查,尤其是调查人类通过大江大河排放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等,以及大自然的变化对海洋海岸带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等的影响。这些工作都非常具体,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是生命健康。从公益诉讼线索的发现,环境损害鉴定的评估标准,以及后续对环境恢复状况的跟踪监督,都是科研单位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又可以转化为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支持,我希望科研与司法互动,尽快搭建起海洋环保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平台。”

参会的最高检领导当即回应了我的建议,会后又主动与我沟通共同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事情。

受这次会议的启发,我完成了《关于完善海洋生态环境领域检察公益诉讼相关制度机制的建议》和《关于科研司法互动,建立海洋环保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平台的建议》两份建议,并在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代会上提交。建议提出后,最高检第八检察厅的几位领导在两会期间就找到我,彼此沟通了推进措施和具体解决方案。今年6月,最高检又书面答复了建议办理情况,无论是答复态度还是答复内容,我都非常满意。

专业评估报告为刑事打击和公益诉讼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5月,与检察机关的一次合作,印证了我在建议中提出的想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濒临黄海,地理位置的特质让这个县级检察院承担了江苏省境内所有海域海洋生态公益诉讼案件。在办理了一系列违法开采海砂的案件后,灌南县检察院检察长张立意识到,要精准打击违法开采行为,必须要评估开采海砂带来的损害程度,确定修复标准,同时还应督促有关部门建立海砂利用战略。可是,海砂利用是非常专业的学科,技术力量的缺失导致调查取证困难重重。

张立检察长后来给我打了电话,当时我正在国外开会,得知他们准备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海砂利用问题我特别高兴,因为这也是我多年的夙愿。我所在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长期在连云港海域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历史资料积累,刚好今年我负责的项目调查工作区在连云港,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就一口应下了检察长的请求,决定立即开展工作评估盗采海砂带来的环境损害,为检察机关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我的团队在连云港和黄海海域进行了近3个月的调查研究,利用多波束、3D海底声呐对海底进行测量,结合历史资料,对采砂造成的资源损失、环境影响进行了全面评估,向灌南县检察院提交了资源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提出了矿产资源补偿、海洋生态修复、海岸侵蚀预防性责任赔偿等鉴定评估标准建议。

今年7月,灌南县检察院办理的江苏省首例海洋领域非法采矿公益诉讼案件开庭审理。在庭审当天的公益诉讼举证环节,检察机关起诉人针对海砂采样方法、海底生物密度计算、参考数据的关联性等专业问题进行举证和说明,被告人表示愿意积极赔偿并参与生态修复。

组建海洋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平台对接司法机关

在这次合作中,我们也从检察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以前一听到诉讼或者司法,似乎都是司法部门的事情,跟科研人员没关系,而大多数科研人员也缺少提供专业技术建议的渠道。我觉得科研人员也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证据的获取、固定证据的方法、起诉的标准等,只有熟悉司法流程,才能够实现与司法机关的对接,形成环境治理的闭环。

基于这样的考虑,近期我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一份建议,谈了三点意见。首先,组建一支资源与环境公益诉讼战略研究团队,开展与资源环境领域相关公益诉讼制度、法律、战略和标准的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司法实践和案例,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其次,建立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平台。建议设立“公益诉讼鉴定评估”中心或实验室等支持平台,为资源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检法两院解决“取证难、鉴定难”等问题,切实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完善与司法机关的业务沟通机制,包括人员交流、信息平台建设、互相移送案件线索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进入司法流程,发现重大案件的办案线索,结合我们做的具体的自然资源调查工作,跟踪后续的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价和修复工作。

与灌南县检察院深入合作之后,我们又共同完成了一份加强海砂开采和管理相关工作的建议,不仅受到最高检的重视,而且转到了中办。这件事给了我一个重要启示,我们从专业技术角度提出建议,与国家治理体系结合起来,然后再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为我们国家更高层次的管理提出决策建议,这样就形成了社会治理的闭环。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感触比较深,我想,将来的一些工作也要立足做这样的建议。

(印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谢文英)

[责任编辑:佟海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