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 检察院名称:
  • 类别:
  • 文号:
  • 文书类别名称:
  • 当事人姓名:
  • 当事人性别:
  • 罪名:
  • 诉讼阶段:
  • 公开时间:
代表委员呼吁补强AED配置管理使用的法律供给:紧急时刻,身边要有“救命神器”
时间:2024-03-05  作者:闫晶晶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中国两会特刊
【字体:  

孙达委员

张俊杰代表

刘蕾代表

寿锡凌代表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被称为心脏骤停者“黄金4分钟”的“救命神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加强AED配置管理使用的建议或者提案,社会各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今年多位代表委员继续关注此事,建议补强AED配置管理使用的法律供给,让百姓在紧急时刻身边能有“救命神器”。

性命攸关的“黄金4分钟”

在城市公共场所普及AED,不仅是救急所需,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应该为城市管理者所重视,在城市公共场所加快普及推广AED,为生命保驾护航。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今年带来了关于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的提案,他介绍,这是对去年关于推进AED大面积普及与急救联动提案的一次深化与拓展。他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目前每年因心脏骤停、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死亡的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约80%发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仅为1%至3%。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依然任重道远。

“在医院内有完备的医疗设施的情况下,急救的时间都是以秒来计的,对院前急救来说,时间更是非常宝贵。”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是一位心内科专家,对于“黄金4分钟”的宝贵更加深有体会。

AED被称作“救命神器”,正是因为这个小小设备,守护着广大有需要者或者潜在需要者及其背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就是人民利益、公共利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同江市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主任刘蕾认为,在相关法律供给不足和经费保障、急救培训、志愿服务、信息共享等配套制度尚不健全的初级发展阶段,如何破解难题、推进AED普及应用,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生命至上,以国家干预来监督保障AED应配尽配、能用管用,迫在眉睫。

检察公益诉讼推动事先预防

2023年4月16日,江苏省扬州市的冯先生参加马拉松时突然倒地,心脏骤停失去意识。附近的志愿者及时赶到,成功用AED进行了救治。这次用的“救命神器”,就是扬州市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公益诉讼推动全市安装到位的200台AED中的一台。

AED的依法配置、管理、使用,关系到在公共场所应急救护、有效维护不特定众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2022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浙江、湖北、广东、江苏、陕西、黑龙江等地检察机关积极稳妥探索针对AED配置管理使用问题的检察公益诉讼,取得初步成效。

“扬州的成功案例,体现了检察公益诉讼事先预防的独特价值。”张俊杰代表说,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将推动社会各方面关注AED的普及,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鉴于越来越多的救护成功案例,刘蕾代表本次特别带来了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实践、推动补强AED配置管理使用法律供给的建议。

“在公共场所看到AED设备,会有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常务副院长寿锡凌评价,AED设备的配置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美好生活,检察机关展现出了能动履职、为民司法的担当。

持续提升应急救护联动能力

据了解,我国现有的相关规定适用于体育项目、体育赛事中AED的配置和使用,国家层面尚未对城市公共场所AED的配置和使用作出专门规定。一些城市开始积极尝试在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中,对AED配置和使用作出规定。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为杭州率先规范AED配置管理提供了法规保障。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决定》,是江苏省盐城市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的第一件法规性决定、第一件“小快灵”立法。该地方性法规明确了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各方责任,把有关AED的各个工作环节都纳入了法治轨道。

完善我国应急救护体系,不是仅有AED设备就可以做到。“希望能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全民应急救护能力,营造关注急救、参与急救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提升社会应急救护联动能力,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发展并予以规范指导。”孙达委员还提出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参与急救事业;推进建设AED智能管理平台,方便公众在最短时间找到AED等急救设备,并将设备信息联通至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有效衔接。

张俊杰代表所在的南京市已实现AED地铁站点全覆盖,且逐渐走入社区,人们可以在手机上便利查阅AED地图,很快找到距离最近的AED位置。“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六年级的孩子就已经有做心肺复苏的臂力了。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也是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参与的。”张俊杰代表说。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记者闫晶晶)

[责任编辑:李君瑞 刘易佳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